新聞中心
工業污水處理環保整改之“假”如何“打”
據新華社報道,近日,對河北、內蒙古、黑龍江、江蘇、江西、河南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寧夏等10省(區)開展的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“回頭看”已完成督察反饋工作,揭開了部分地方工業污水處理“花樣頻出”“另辟蹊徑”的整改“假動作”。“假動作”涉及集中停產、污水“繞道”、材料造假等各個方面,面對這一現狀,人們不禁要問:工業污水處理環保整改之“假”該如何“打”?
面對工業污水處理環保整改“不作為、不監管,污染久拖未決”之“假”。江蘇徐州大氣污染問題,2016年的督察整改方案要求該市于2017年5月底前完成焦化行業整改,但該市卻遲遲未動,直至今年5月才開始部署相關工作,折射了許多地方抱有督察是“一陣風”的心理,對整改工作持觀望的態度。從環保督察之初,“中央環保督察問責雷聲大、雨點小”、“問責對象都是‘小蝦米’”、“問責重點不在環保系統,而在其他部門”等質疑聲音就一直層出不窮,一些地方誤以為督察完就可以放松了,對問題的整改不積極,致使督察效果大打折扣。要“打”好這一“假”,必須有配套的通報、函報、問責、約談等措施,在制度設計上不達目的絕不松手,不定期監督方為長效機制。
面對環保整改“假材料、假數據,‘答卷’舞弊造假”之“假”。中央環保督察“回頭看”相當于一次“閱卷打分”,然而各省這一張張整改“答卷”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舞弊、造假問題,整改方案照抄照搬、敷衍應付,除個別地名人名外,其余內容完全一致的相互抄襲現象突出,反映了地方部署工作的不嚴不實問題。整改材料是各地對環保整改成效的反饋,編造的材料經不起任何檢驗,終究“紙包不住火”。要“打”好這一“假”,確保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及時、措施到位,必須讓材料、數據責任到人,對假材料、假數據的制造者加大力度問責和懲治,對造假行為的源頭一追到底,保障“答卷”所反映的情況真實、全面、準確。
面對環保整改“真掩蓋、真縱容,部分地方成污染‘保護傘’”之“假”。呼和浩特的和林格爾縣,兩年前已被當地政府查封的一家木器加工廠,卻是借“整改之名”行“掩蓋之實”,直至“回頭看”進駐前一周,該企業才又被貼上“封條”,停止生產,此乃各地“臨時抱佛腳”以應對達標整治任務的縮影。部分地方政府為了“金山銀山”而舍棄“綠水青山”,甘當環保違法“保護傘”,是在掩耳盜鈴。要“打”好這一“假”,就必須嚴肅查處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表態多、行動少、落實差尤其是陽奉陰違、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頑癥和突出問題,大力推動作風建設,及時向社會公開失職失責典型。
近年來,生態環境的保護一直備受重視,環保督察需要有做深、做細、做實的態度,通過督察問責讓干部受到警醒,有效傳導環保壓力,確保“回頭看”的威力持續下去,方能“打”好環保整改之“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