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環保不達標自食其果,鐵腕治污絕無戲言!
德國企業舍弗勒集團大中華區希望上海有關部門“網開一面”的求助信引發環保界集體關注:“300多萬輛車減產,相當于三千億人民幣的產值損失,局勢十萬火急”。
咎其原因竟是,該公司唯一的滾針原材料供應商——上海界龍公司,因環保方面原因被采取了“斷電停產、拆除相關生產設備”等措施,因此造成的原材料斷貨,在理論上將造成三百多萬輛中國汽車的減產,相當于3000億元人民幣的產值損失。希望環保部門予以寬限。
求助信甚至引起了環境保護部的高度關注,事件的原委也慢慢浮出水面。原來,早在九個月前,該供應商就已經接到了環保整改通知,卻置若罔聞頂風作案。所謂“十萬火急的突發事件”,不過是舍弗勒及其供應商長期以來對環境保護的漠視使然。
按照以前通常的做法,這樣的特大型外企,放下身段來求救,當地有關部門必定網開一面,至少給這家外企一點面子,寬限他們一段時間。顯然,以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為由,“綁架”現行環保政策;以高額經濟損失為借口,博取社會公眾同情,舍弗勒的求助反倒像是“倒打一耙”。 出人意料的是,上海浦東新區環境部門一點也沒給這家外企回旋的余地,作出了霸氣回復:企業生產必須遵守環保法律法規,對敢于違規者絕不讓步。這看似有點無情,但卻有十足的底氣。
必須要承認,今天生態環境保護的許多矛盾,往上追溯都是經濟發展的問題,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從前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、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、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。于是就有一種聲音認為,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天然矛盾。如果僅將目光局限在眼前,而不放眼未來的話,這3000億元必將放大到3萬億乃至30萬億,到時候想收場可就晚了。反過來說,對舍弗勒而言,如今的焦頭爛額,何嘗不是在為過去的生態欠債補償,為未來的生態潛力投資?
一視同仁,平等對待,這是開放大國應有的心態和規矩。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,已經到了依靠制度、法治的力量來創造投資環境,吸引投資者,維護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階段。而企業也應當明白,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作為,以“硬碰硬”“動真格”的決心和魄力,向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亮劍,這絕不是戲言。